---佛堂、道場及祭祀建築---

 宮中有許多殿閣,專供皇室進行宗教祭祀活動的。清初雖然將蒙、藏地區信奉的喇嘛教的黃教奉為國教,宮 中供奉的,以佛為主,但道教和儒教也保有一定的地位。另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祭祀。
 宮中的佛堂、佛樓、佛閣,主要佈置在內廷中的太上皇宮殿──寧壽宮和太后太妃宮室──慈寧宮、壽安宮 、壽康宮等區。如寧壽宮後區東路的佛日樓和梵華樓、慈寧宮後的大佛堂、慈寧宮花園、慈寧宮東北春華門內 的雨花閣一院,壽康宮、壽安宮之北的英華殿等等。另外,在後三宮的坤寧宮、東六宮的承乾宮等處,也都置 陳神龕佛像、鑪盤塔磬,供皇帝、后妃信佛禮拜之用。道教的建築主要是明代所遺,如御花園中的欽安殿一院 及其西南側的四神祠、東六宮東的玄穹寶殿等。用於儒教的建築主要是文華殿東側的傳心殿一院和乾清門內的 祀孔處等。另外,宮中也有不少皇帝祭祖的宮殿和祭祀壇廟前行齋用的宮殿,規模也很大,主要有奉先殿、齋 宮等。
 佛日樓、梵華樓位於寧壽宮後區東路,景福宮之北,緊倚宮牆。這兩棟佛樓是仿建福宮西花園中的吉雲樓和 慧曜樓的形式建成的。兩樓各自成院,相互毗薄A第二層有檐廊相通,共用一座木欄石樓梯上下相通。樓內供 奉茬漡彌苭D要各佛的塑像,配以一萬另九百尊小佛像。同時還有喇嘛教黃教的創始人──宗喀巴大師的塑像 ,神態安祥,形象逼真。樓下陳設茪赫y高大的琺瑯佛塔,制作精緻,是大分珍貴的稀世之寶。
 慈寧宮後大佛堂,是皇太后瞻拜禮佛、"以申悲悃"的地方。它與慈寧宮面寬一致,建在同一個臺基上。當時 大佛堂有太監充任喇嘛,每年十二月初五起在堂中唪經二十一天。平時的每月初六,舉行喇嘛教的宗教儀式, 如放烏卜藏、唪金剛經等。
 慈寧宮花園後部的咸若館,東邊的寶相樓,西邊的吉雲樓,後邊的慈蔭樓,都是供佛之所。供的是三世佛和 救度母佛。先朝的后妃在這堹珍咻菑v延年益壽,捱過殘生,修煉來世。
 雨花閣在春華門內,是一座精構樓閣。它的平面約呈方形立面分作三層,下面兩層腰檐分別覆以藍、綠琉璃 瓦,屋頂則四角攢尖,覆以鎏金銅瓦。四條金光閃閃的巨龍騰躍於脊上,形制之奇特,裝飾之華美,宮中少見 雨。雨花閣內供奉西天梵像,每年四月初八派喇嘛五名在最上層唪大怖畏壇城經,二月初八和八月初八各派喇 嘛十名在瑜珈層唪釋毘盧佛壇城經。三月初八、六月初八、九月十五和十二月十五各派喇嘛十五名在智行層唪 釋迦佛壇城經,每月初六在德行層放烏卜藏、唪經。
 雨花閣一院的西北角為梵宗樓,供文殊菩蔭。雨花閣後的昭福門內原有寶華殿、香雲亭、中正殿等,都是供 佛和喇嘛唪經的大型活動之處,可惜於1923年被火焚燬。
 英華殿在壽安宮之北,創建於明代,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重修。殿前英華門東 西兩翼有琉璃鶴照壁,姿態生動,為明代遺物。殿內供五蓮菩薩,明代皇太后和皇后都在這埵磏妨籉礡C
 欽安殿在御花園正中天一門內,為明代所創建,重檐盝頂,上安滲金寶頂,形制奇特。臺基石欄及御路雕刻 極為精美,顯示了明代精湛的建築工藝成就。殿的四周有平矮的圍牆。帶琉璃照壁的天一門前列有金麒麟、花 石、院內植以古柏修竹。殿內祀玄天上帝。每年立春,立夏、立秋、立冬之日.架起供案,奉安神牌,皇帝前 來拈香行禮。每年年節和八月初六到十八日,為"天祭",在宮中的玄穹寶殿和這埵U設道場,道官道眾設醮稱 表。
 玄穹寶殿位於東六宮之東,東五所之南的欽昊門內。正殿五間,東西配殿各三間,為三合院式的庭院。正殿 內祀昊天上帝。除每年正月初九傳大光明殿道士唸玉皇經一天外,其他活動與欽安殿基本一致。
 傳心殿在東華門內文華殿之東,是清代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所建後,殿內設立牌位,正中是皇師──伏 羲、神農、軒轅;帝師──堯、舜;王師──禹、湯、文、武;西側是周公;東側是孔子。每年春秋仲月,皇 帝親臨經筵的前一天,先來傳心殿祭告。殿的前院東側有一口大庖井,泉味獨甘,從順治八年(1651年)起, 每年在這堬蔽薑垢哄C
 祀孔處在乾清門內東廡的南端,與上書房相,是宮內的又一祀孔之處。室內有乾隆皇帝御題匾額"與天地參" ,供奉至聖師先及先賢先儒的神位。
 奉先殿在毓慶宮之東,始建於明代。現存的奉先殿是清順治十三年(1656年)重建的。康熙十八年(16 79年)、康熙二十年(1681年)和乾隆二年(1737年)重修。殿的建築採取了面闊九間、重檐廡殿頂的崇高級 別的體制,是清代皇帝祭祖的地方。它由前殿、後殿及穿廊成工字殿。四周圍以高垣。前殿內供奉努爾哈赤以 後歷代帝后的神牌,後殿供奉努爾哈赤以前的肇、興、景、顯四祖及其后的神牌。每萬壽節、元旦和冬至(俗 稱宮中的三大節)以及國家的一些大慶之日,如冊立皇后、冊封皇太子、御經筵、謁陵、巡狩回鑾、戰爭凱旋 等等、皇帝都要親自或遺官到奉先殿致祭行禮。
 明代以前各朝皇帝祭祖,都在太廟。明代起,開創了在宮中建立祭祖的制度,奉先殿也就成為皇室在宮中祭 祖的家廟了。清代也沿襲了這一祭祖制度,不同的是,在明代,皇后必須每天率領妃嬪進殿,向神牌頁獻食物 ,而清代則減掉了這項活動。
 齋宮在毓慶宮之西,東六宮之南,是清雍正九年(1731年)在明代宏孝殿、神霄殿的舊址上興建的,嘉慶六 年(1801年)重修。清初,皇帝每年在南郊祭天、北效祭地及冬至祈穀大祀之前,先乘禮輿到齋宮宿住一天, 再遷居壇內的齋宮一天,然後才能舉行祭祀儀式。行齋期間,不作樂,不飲酒,忌用辛辣。城隍廟建於雍正四 年(1726年),位於紫禁城城隍之神。